教育资讯
-
风铃丨哲思与灵魂的共鸣 ——与书共舞的记忆
在宁静的夜晚,独坐灯下,我翻开一本又一本关于政治学的书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世界的大门。文字间流淌着深邃的思考,每一行字句都如同星辰,点亮了我内心的宇宙。这一刻,我沉浸于政治学的哲思之中,与灵魂深处的共鸣翩然起舞。政治学,这个看似严肃的学科,在哲学的浸润下变得如诗如画。它不仅仅是关于国家与权力的较量,更是对人们心灵深处渴望公正与秩序的探讨。在这个世界里,我看到了苏格拉底的智慧、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对政治智慧的追求……这些哲人的思想,如同清泉般滋润着我的灵魂,让我在沉思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文字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古希腊的雅典广场,感受着哲学家们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用深邃的目光洞察着社会的纷繁复杂,用智慧的笔触勾勒出理想国的蓝图。我沉浸在这个充满智慧的世界里,感受着哲学与政治的交融,仿佛看到了政治学的灵魂在跳动。我仿佛听到苏格拉底在呼唤:“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的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敲响了我对生活和政治的反思。在我看来,政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让我看到,政治不仅仅是权力和利益的角逐,更是关于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在纷繁复杂的政治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主角,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幸福而努力。政治学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让我用爱和关怀去对待自己和他人。它让我明白,政治不仅仅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更是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和幸福。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政治学成为了我灵魂的指南针,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同时,政治学也让我认识到,政治不仅仅是理论和知识,更是一种实践和行动。只有将政治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政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为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深入探索政治学的奥秘和智慧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哲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瑰宝。政治学书籍的阅读经历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段美妙旅程,它们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更让我在哲学层面上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领悟。若可,我愿继续将自我浸泡于政治学的深海,让我痴迷,让我相信,在这个动荡与复杂的世界里,尚有道可寻,尚有路可走。我愿我的文字如同点点星光,微微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让政治学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学科,而是成为启迪心灵的智慧之源。“我们终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在政治哲学的深邃海洋中,我们都是探索者,寻找着公正、自由和秩序的灯塔。尽管此生如沧海一粟,此世似白驹过隙,我们的追求却永恒不灭。愿我们的探索之旅,最终导向一个没有黑暗、只有光明的政治理想国,那里,政治与道德交织,权力与责任平衡,个体与共同体和谐共生。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期待在那片无垠的光明之中,我们终将相聚,共同见证政治哲学的终极追求——人类社会的公正与自由。(指导老师:刘小献)【作者】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刘嘉浩
2025-01-26 -
风铃丨蒲公英,大胆飞吧
时间流逝,岁月不再。学习的路上你我相伴,同甘共苦,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而如今,竟已到达分别的时刻。“很高兴同学们回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经历百日奋战,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校长感言赢得一阵掌声。望向窗外,树上的蒲公英微红着脸,像兄弟一样紧紧地挨在一起,排成莲花座状。“喂,你在发什么呆呢?”旁边的同学推了推我。“没。”我惋惜地回答。或许是在感慨时光的飞逝吧,想不到这么快就要分别了。我自顾自地想着。“下面颁发毕业证书,请同学们上台领取。”我跟着队伍来到台上,望着偌大的礼堂,思想的野马奔腾起来。军训小结,会议演出……历历在目。拿着毕业证书,与老师一起看向镜头,不约而同地喊出:“三,二,一,茄子。”镁光灯闪过,时间凝固,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定格在那一瞬间。来到教室,静悄悄,摸摸磨得褪色的桌子;走入寝室,空荡荡,关紧低头滴答的水龙头;步入食堂,香悠悠,嗅嗅饭菜的余香。不由得眼眶湿润。宽阔的操场,一圈圈红红的跑道,逆着太阳,一群少年向前奔跑。那是汗水和热血演绎的青春画面。突然,起风了。风儿吹过发梢,带来丝丝微凉;风儿吹过树梢,吹得枝叶摇头晃脑;风儿吹过小道旁的蒲公英丛,大群蒲公英从树枝上随风而起,飞向远方。我静静地看着蒲公英飞舞,伸出手想留住它们,可它们只是在手上停留一瞬,又继而飞向远方。我明白,它们带着种子,离开枝头,寻找一方沃土,落地、发芽……不就是为了明天和希望?人和花一样都会遇到离别,蒲公英如我们一样,聚在一起又各自奔向他方。既然拦不住,那就大胆地往前走吧。不恋过往,无惧将来。像蒲公英般大胆地飞吧!(指导老师:吴碧)【作者】郁南县西江博雅学校 黄静
2025-01-26 -
风铃丨单车匠
什么是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而我认为的匠也可以指热爱自己所做的事业,为他人着想并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学校旁路边的榕树下就有一个可以称为“匠”的人,他就是帮外宿生修单车的老人。他头发斑白,双手整天都是黑乎乎的,却很利索。他没有店面,在一棵榕树下摆摊,身边有一辆三轮车,尾部有很多修单车的工具。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是谁开始叫他“单车匠”的。他好像也很喜欢我们叫他“单车匠”。急景流年,打我有记忆起,他便一直在树下修单车。上小学前,我喜欢骑着带有辅助轮的小单车去看他修单车。看他给车胎打气,补漏气的车胎,还有扣好断掉的车链……有时候,我的小单车也会坏,他一下子就修好了。小学后,他帮我把小单车上的辅助轮拆掉,并语重心长地说:“要骑好车,就要把稳车头,眼看前方,车快掉下来时,脚撑地即可。车摔坏了就找我。”我按他的说法去学骑单车,很快就学会了。中学后,我就很少去他的车摊看修单车了,但每天上学放学都会路过他的车摊。在他的车摊上,总有学生找他帮忙修单车。有一次,我去车棚推车时发现车链掉了,无论我怎么用木棍挑,都挑不回原来的位置。我只好想着推车到“单车匠”车摊让他看看。可当时下着毛毛雨,不知道他在不在。我心里开始着急了,如果他不在怎么办啊,这样走着回去,我下午迟到怎么办啊?一边想着,一边走出校门,远远看着他坐在木板凳上,没打伞,抽着烟。我松了一口气,赶紧把车推到他的车摊。“小伙子,你的单车怎么了?”见到我来,他仰起头问。“车链掉了,怎么挑都挑不起来,被卡住了。”因急着要回家,我不耐烦地回答,“‘单车匠’,你可以快点帮我弄一下吗?我要急着回家吃午饭。”他点了点头,把手中没吸完的烟放在他的鞋底踩灭。他打量着我的车链,问:“要不要换一条链?”我说:“不用了吧,弄短一点就行。”他考量了一下情况,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我:“收紧一点就行,不用弄短。”他拿起工具拧松螺丝,调整,目光紧紧地跟着车链的位置,接着拿着扳手在不同方向调节,双手沾满了黑色的车油。很快,他就帮我把车链挂好了。“‘单车匠’,多少钱?”我问他。他摆了摆手,说:“你没换零件,不用钱。”我惊呆了,没想到他竟然不收我的钱!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收钱啊?”“学生仔,消费者,还不是用你父母的钱?再说,你也不在我这里换零件,不用钱!”他一边说一边用那块满是车油渍的破布擦他那双布满黑色裂痕的大手。一层毛毛雨铺在他那斑白的头上,有如一层白糖。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看他还没收拾工具,我突然多嘴问了一句:“‘单车匠’,你还不回去吃饭吗?”“呵呵……”他笑了一声说,“等你们放完学。”“为什么啊?你又不用上学。再说现在已经十二点多了啊!”我惊讶地问。他点燃了一根烟,吸了一口,慢慢地吐了出来,说:“怕有一两个值日的外宿生单车坏了,没人帮他们修,岂不是耽误他们回家的时间?我还是再等等,习惯了。”没想到,他日复一日地在这里摆摊,竟然是为我们外宿生着想啊!听说,“单车匠”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省城的大医院做医生,好几次都想接“单车匠”到大城市生活,但“单车匠”不愿意,说放不下他的修车摊、摊前的那棵树。我想,他并不是放不下修车摊和那棵树,而是舍不得我们这一大帮每天上学放学都路过他车摊的外宿生啊,担心外宿生的单车坏了没人帮忙修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不改,“单车匠”每天都在学校旁边的榕树下摆摊,他可真是我们内心敬佩的“匠”——他热爱工作,还乐意为我们着想。 (指导老师:陈坚梅)【作者】罗定市廷锴纪念中学 梁晓欣
2025-01-26 -
风铃丨心灵的缺角
花儿最难忘的是太阳给它温暖,小草最难忘的是东风给它抚摸。我最难忘的还要从那天说起。“我的量角器呢?谁拿了?”我不停地在教室里叫嚷,可没有一个人吭声。我翻了翻书包,还是找不到。我想:上次丢了作文本,被妈妈批评了一顿,说我总是丢三落四,还上纲上线,说我没有严谨的习惯,害得我补做一篇。这次我一定要把量角器找回来。突然,我眼前一亮,前排的桌子上有个与我一样的量角器。我吼道:“拿我量角器,也不问一下?”“这是我的呀。”他声音有点低。“你别再装模作样了,这个量角器缺了个角,就是证据!”我得理不饶人。“一样的东西太多了……”他的声音有些嗫嚅,以至于哀求,“你还是再找找吧!”“我去哪找!”我咆哮着。他沉默了,低着头,咬着牙,冷着脸,掀起量角器朝我桌子一丢。我把量角器放进文具盒中,背起书包,走在回家路上。路边的大树,随风而动,仿佛都在为我欢快地舞动。回到家,翻开数学课本。突然,量角器“蹦”到桌上。我定了神,反复审视这个量角器。“哎呀,这可怎么办,我错怪他了。”我想到他的嗫嚅、他的哀求,想到他平常的软弱、隐忍,想到那个缺角。嘴角扬起一丝微笑,“小弟,这回得委屈啦,谁叫你的也有个缺角。”第二天,我们迎面相逢。我赶紧挺直身子,昂起头,目不斜视向前走。没想到,他却笑嘻嘻地和我打招呼:“我准备了两套量角器,下次丢了,就用我的,这样节约时间。”尴尬!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现在,每每看到量角器,我心中很是不安。那个“缺角”,不正是我心灵丢失的一角吗? (指导老师:吴碧)【作者】郁南县西江博雅学校 陈子聪
2025-01-26 -
风铃丨赓续红色血脉 扬起时代风帆
历史的硝烟黯晦消沉,历史的群山却连绵不断。滩滩热血辈辈相传绵延不止,最终凝聚成映射华夏之光的中国红。那抹耀眼的中国红,便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是引领时代前行的精神食粮。初识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红色基因的力量,源于母亲,她是我红船起航的港湾。每当幼时的我啼哭,母亲口中的传奇故事便会温暖我枯寂干涸的心灵。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李芳春“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壮烈事迹。母亲说,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李芳春心怀国家,不甘沉沦,回到家乡宣传革命知识并引领先进分子入党;面对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他殚精竭虑,帮助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农民运动遭到敌人破坏时,他临危不惧,用革命武装粉碎反革命的“清剿”。李芳春,罗定人民的儿子。他为罗定农民运动播下革命的种子,把“壮大党”作为革命高潮中的首要任务,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23岁的生命。听着母亲的细语,识着家、国、党的情,红船渐渐乘风而起,精神早已汇聚于心。李芳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于吹响革命思想号角的背影映入了那抹中国红里,亦浸在了我的骨血之中,荡漾涟漪,时刻启迪着我应与革命先辈骨血相连,以爱国之心,承时代使命,续红色火炬!领悟精神财富,扬起时代风帆。在峥嵘的历史长河中,像李芳春这样的革命先驱不胜枚举。“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没国就没家,为国就是为家!”梁桂华用宝贵的生命诠释着自己的家国深情;邓发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为国家撑了一把保护伞……他们不甘坠落于战火硝烟,始终以一心忠贞点亮万家灯火,以一腔碧血换家国平安。“胸中有誓深于海”的他们,渗透进我滚烫的骨血之中,成为我眼波上的涟光,人民心弦上的景致。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当代中小学生应以那抹中国红为底色,爱家爱国爱党,紧跟时代的脚步,用抹抹朱砂铸就最鲜艳的那颗丹心!那一抹中国红,映照着我成长的地方——云浮,也滋养着我的心灵。从小参观了许多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基地的我,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革命先驱的豪情壮志和舍生取义的精神,无不在点点星火中指引着我传承代代薪火,坚守家国山河。作为新时代少年,我肩负着引领新时代,走进新征程的使命,赓续红色血脉,扬起时代风帆,为璀璨的中国红再添一抹亮色。(指导老师:龚晓琳)【作者】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陈垚钰
2025-01-26 -
风铃丨握手
我曾无数次在那双手的指引下,沉湎于蜀湘苏粤的四大名绣。柔软的绢缎布匹在那双拿着坚硬银针的手腕下翻飞,袅袅泛出荣光。那双手,姜黄色的皮肤,衬着手背上的点点褐斑,食指指间因长时间握着针线压出了一道浅浅的凹痕。那是我外婆的手。这双手平凡,平凡到在我的童年里处处可见;这双手却又伟大,伟大到承载起我对刺绣文化的全部记忆。大多数时间里,那双手总粘在细腻的绢布上,食指与拇指间总是夹着一根细细的银针,蛟龙般上下翻腾,我便会多出几件新衣裳。尽管那雪白亮丽的布匹与那暗沉粗糙的手对比有点刺眼,可她依然执着地趴在绢布上,压针走线,压腕提腕。银针也如小孩子一般,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绢布上轻盈地跳出了惟妙惟肖的图案。十岁生日时,我穿上带有我生肖的衬褂,虎虎生威,赢得一片羡慕。明艳阳光交织静谧月光,也拼凑出我对那明晃晃银针的执念。眼花缭乱的我,吵嚷着要试试。外婆握着我的手,摩挲着我的脑袋说:“刺绣可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的,等你长大了,外婆亲手教你,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她抬起头,闭上眼,不久又睁开来,紧挨的皱纹舒展开来,舒了口气,眼中忽地闪过一束光芒。终于,她又极享受地说:“流传了几百年啊。”那时的我不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只知道这是一门很厉害的手艺。不知是谁调快了时钟,刹那间,我长大了。回头一看,是我的外婆,可她竟愈发苍老,那双灵巧的手竟开始发颤,拿不住碗筷,连那轻小的银针也无法拿起。我走近了去,一步,又一步,终于握住了她的手。拿起那枚银针,一针一线,上下翻卷。一瞬间,我感到手中握着一条巨龙,中华传统文化的巨龙,在神州大地上翩翩起舞。
2025-01-13 -
风铃丨转身
茫茫人海,也许一个邂逅就是人生中的最后一面。可他的转身离去,我却坚信依旧会重逢。有一次,父亲带我去大学里参观,穿梭在林荫大道上,古典与现代的建筑交相辉映,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深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到了中午便打算在学校食堂里吃饭,经过一上午的游览,我早已饥饿无比。一头栽进食堂,可打饭要用校园卡刷卡。这我哪有啊!我和父亲呆呆地站在原地,打饭的队伍渐渐缩短,令我们羡慕不已。在我们俩一筹莫展之际,一名男大学生转过身来,眉目清秀,穿着白色衬衫,黑框眼镜后晶莹的双眼望着我们,面带微笑:“你好,是来学校参观吧?”声音平和,透露着书卷气与绅士风度,“没有校园卡而吃不上饭吗?拿我的卡用餐吧!”取餐完毕,父亲给了他两张十块,一张五块,三张一块,并递回校园卡,他顺手接过,转身离开。吃完饭,继续我们的校园之旅,我们漫步在校内,学生们或三五成群讨论,或独自捧书沉醉,球场上洋溢着活力与激情。宽阔的道路两旁,银杏叶随风轻舞,青春的气息,如这金黄的叶子般浓烈。父亲不禁感叹:年轻真好!这时,地上一卷钱映入我的眼帘,我拾起,两张十块,一张五块,三张一块。父亲一眼就认出这是他刚才给那个大学生的餐费。我们赶紧四处寻找,人群不断从身边流过,我垂头丧气,心中不是滋味!突然,瞥见楼旁树下有一个背影,是白色的,让我心头一颤,迅速上前,“大哥你好!”他蓦然回首,转过身来,白衬衫的衣袖挽起,镜片反射着阳光,明亮的眼神闪过一丝惊异,还是那张眉目清秀的脸庞。我把钱还给他,他与我父亲轻轻握手,说完“谢谢”,转身便混入了人群。转身遇见,转身重逢,转身离开。刹那间的动作是那么自然,随意,却在我心中掀起涟漪,转身仿佛跳动的音符,演奏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乐章。(指导老师:吴碧)
2025-01-13 -
百味园丨车站的表情
在我的印象中,车站是有表情的。车站的表情焦灼而温情,激动又带着无限神往。每当我背着重重的行囊奔向车站,总喜欢隔着很远就眺望“XX站”几个字。那几个硕大醒目的字,就像一双眼睛,温柔笃定的眼神,为我们的前路指明方向。远远地听到车站的广播声,那声音温柔而略带急促,平实而稍有欣喜。好像是在提醒每位旅客别误了车次,又像是在对大家说,此去虽然万水千山,但是旅途是温馨的,不必忧心。我想,旅客们大多像我一样,不是从故乡赶往异乡,就是从异乡赶往故乡。如果人没有故乡的概念,那么旅途便会少了很多味道,车站对他们来说也没那么多复杂的表情了。说到底,车站的表情,是揉进了我们的经历和情感的,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看来,车站的表情永远都是那么丰富,那么耐人寻味。到了春运季,车站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南来北往的旅客,把车站拥挤成“爆棚”状态。车站的表情,有些无奈,更多的是温柔,连眼神里都充满了爱怜。她感动于人们对家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思念,所以不厌其烦地迎来送往。每送走一拨旅客,车站就像完成了一个神圣使命一样,骄傲而满足——没有什么事比送游子回家更神圣了。春运大潮中,车站以惊人的耐力,宽厚慈爱地接待每位旅客。男女老少提着大包小包,在车站穿梭。水泄不通的人群里,一眼望过去,是一双双张望的眼睛。那一双双疲惫而闪亮的眼睛里,满满都是渴望。熙来攘往,川流不息。人们摩肩接踵,以最近的距离接近陌生人,心怀戒备却又微笑相对,陌生而美好。老人步履蹒跚,相互搀扶着寻找站台,找到了就像孩子似的乐开怀。孩子们像一只只小候鸟一样,跟随父母迁徙,他们拽着父母的衣角,跟他们奔跑着。年轻的恋人依依惜别,他们有的热烈相拥,有的执手相看泪眼,让人感受到分别的滋味。有人胸前、背后加上两只手,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包裹,活像一辆行走的快递车。那人倒也豪爽:“过年了嘛,咋能空手回家,谁的礼物都得买!”也有悠闲的旅客,在角落里旁观一切。这样令人动容的一幕幕,恐怕在任何人心中都要泛起涟漪。候车的时候,人们互相打听着车次,如果遇到同一趟车的旅客,立即觉得亲切起来。十年修得同船渡,大家放下戒备,天南海北地热聊起来。检票开始后,又立即飞一般奔向检票口。列车鸣笛之后,车缓缓开起来。车站目送着人们离开,当我们再回望车站时,蓦然发现她慈爱温情的笑容。那一瞬间,我们的心似乎要融化……
2025-01-13 -
百味园丨朋友圈里的正能量
翻开我的朋友圈,有一千多位好友,每个碎片的时间点,阅读他们发的内容,总能收获一波正能量。挺海就是其中之一。微信加好友是因为跟他买过一台笔记本电脑。而后,我碰到任何电子产品上的问题,发微信咨询,他总会耐心地回复,包括最近添置的台式电脑,也是听从了他的建议。网络是有记忆的,朋友圈也是。他有两个儿子,自从生了小儿子,他发圈的内容基本以小儿子为主。他一直称小儿子为世界上最乖的宝宝。直到有一天,他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宝宝终于能开口说话了,而且还会讲故事。这时,我才知道他们这几年一直在各大儿童医院奔走,他们一直坚信儿子没有问题,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对的。我不能武断地说医生会误诊,但却相信,肯定是挺海一家人的信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在朋友圈发的内容全是孩子的闪光点。后来,小儿子学会唱歌、骑自行车,他都会发在朋友圈里。他还经常给小儿子讲睡前故事,一直讲到自己也睡着。他的头发秃了,肚子也凸出来了,但却一直热爱生活,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慢慢地发现,他与朋友圈里的一些公益达人都是朋友。他还会参加一些读书活动,还会帮助老父亲推销葡萄。每年我都会买上几箱,味道一如既往的正宗。还有飘雪,一位来自东北的姑娘,算来与她认识也有十多年了。认识的起因是她在业主群里卖水饺,我经常向她订购。她做的水饺很地道,因为皮都是自己擀的,入口特别丝滑。她有一儿一女,经常在朋友圈里夸孩子们懂事与聪明,让人好生羡慕。她还常常阅读许多能量满满的书籍。前几天,她看完《最后的农民工》这本书,发在朋友圈里,我给她点赞了。后来见面的时候,她一直聊这本书,还推荐给我,说值得一读。最近,她又读迟子建的《伪满洲国》,她说作为东北人,我得了解东北的历史、了解曾经的苦难。但是看完后,心里却是那么的忧伤。然后转移话题,说再借一些孩子喜欢的书。她每天长跑,做瑜伽,参加爱心公益活动,把自己忙成一个陀螺。去年她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她种花种菜种水果,把家打造成理想的家园。她经常说:富养自己,放养老公,散养孩子。我为她这句话竖起大拇指,还写进了我的文章。冬天来临,暖阳灿烂,广场上一场慈善志愿活动吸引了许多人。我走走停停,碰到许多在朋友圈里眼熟的朋友。突然,一个明晃晃的脑袋吸引了我,果然是挺海!我马上大声叫他,笑着说小儿子居然也到上小学的年纪。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皮,有点憨厚地问:你是哪位?我用微信发了个表情,向他指指手机。他低头一看,马上哈哈大笑,握住我的手激动地大声说:原来是你,你也在这里。那声音一如既往的正能量。
2025-01-13 -
百味园丨冬日贡柑甜
冬日里,我又如期收到了徐兄寄来的特产德庆贡柑。打开箱子,一股贡柑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顿觉神清气爽。此刻,我只想闭上眼睛,尽力地吸着那香气,仿佛置身于果实累累的芬芳果园里。睁开眼睛,一个个黄澄澄、圆滚滚的贡柑赫然在眼前,让人感到无限欣喜。我捧一个贡柑在手,轻轻地抚摸着洁净光滑的果皮,用开皮器轻轻一划,手指沿着浅浅的划痕轻轻掰开,嫩黄的果肉就半露了出来。贡柑皮薄,若一顿操作过于猛的话,甜蜜的汁水会四处飞溅。剥净果皮后,轻轻地掰开囊瓣,可见果肉细嫩、透明;放一瓣入口中,轻轻地嚼着,清脆爽口,清甜的果汁缓缓地流淌过喉咙,直达心田;轻吐出果核,满口清香,让人吃完一个,总觉得不过瘾,又吃一个,只想留住那种清甜润心的味道多一片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土地孕一处果。据资料记载,德庆“州境多山,形势绵沓”“钟毓有灵,材产宏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风味独特的德庆贡柑。据说宋绍兴年间,宋高宗到德庆府,品尝了德庆的地方特产柑桔后,连连称赞,此后德庆柑桔被尊为御用贡品。在肇庆上大学的四年里,我每年都能吃到这美味的“御用贡品”。整个冬天,室友徐兄要赶回老家德庆县几趟,每次都带来几大箱子贡柑给我们分享。我们吃得欢喜,啧啧称好,热情爽朗的徐兄更欢喜。一连好几天,我们宿舍果香四溢,引得隔壁的伙伴也禁不住过来蹭吃。毕业离校那天,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一一拥抱着徐兄说,以后再也吃不到那样好吃的贡柑了。徐兄憨厚地笑了笑说,会吃到的,会吃到的,冬季有空就到我家果园吃,吃不完兜着走。各奔东西后,我们忙于工作,一连多年都没有去过徐兄家果园。每年冬日里,我渴望品尝那独特的甜蜜味道就如季节病一样,定期在体内隐隐发作。小镇市场上的柑橘品种众多,我买来吃,总感觉味道差得远。有人叫卖果皮浅黄的皇帝贡柑,我以为产地在德庆,一问,方知是广西产的,广西离德庆不远,我想味道差不了多少,结果就是吃不出那种味道。那年冬日的午后,徐兄来电话要了我的地址。第二天傍晚,我就收到了跋涉300多公里的新鲜正宗德庆贡柑,便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心里直喊道:就是这种味道,就是这种味道。此后,每年冬季,我都会收到徐兄的贡柑。他在县城工作,空闲时回家亲自摘果给我邮寄来,忙时让亲人代劳。前几年,我对他说,网购平台可以买到德庆贡柑了。他说,不一样的,果子往往不是当天摘下的。他一如既往地给我邮寄最新鲜的贡柑,甜蜜了我一年又一年的冬日。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