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评
-
西江网评丨产学研“融”出云浮创新沃土
文丨刘锦全近日,云浮籍清华博士曾宇飞通过“百万英才汇南粤”活动签约广州交易集团时坦言:“我本身是广东云浮人……广东产学研结合得好,适合博士发展。”此话语既彰显了大湾区创新生态的磁力,也折射出其家乡云浮的独特价值——这座城市在发挥人才培养输送优势的同时,正以广东山区高质量发展践行者的姿态,着力打造“创新沃土”:通过政策支持、搭建平台、打通产业链条,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让各类人才在此觅得发展机遇,近者安心扎根,远者心生向往。要知道云浮市在“平台搭台”上,紧扣产业需求构建产学研创新载体:2025年3月“湾区孵化育苗 云浮成长成才”路演活动促成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对接,中山大学等团队携固态电池等成果落地转化;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湾区总部+云浮基地”模式,通过产学研协同推动珠三角创新要素向山区流动,聚焦金属智造等产业强链补链。“链条贯通”依托产学研协同突破关键技术,硫化工领域,云浮硫铁矿企业联合中南大学等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硫-磷-铁-锂”循环产业链;现代农业中,郁南县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产学研合作开发无核黄皮深加工技术,30余种产品年产值达13.5亿元。人才引育是“源头活水”,依托“人才云聚强市工程”,云浮对创新创业团队资助200万元,博士等人才最高获80万元补贴,建成高端人才社区。此外,2025年4家单位新设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累计31个),成为产学研融合引育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然而,云浮产学研仍需破解“山区瓶颈”。尽管云浮市有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云浮分中心等平台,但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度仍需提升;虽有微容电子等“独角兽”企业,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25年目标200家以上)与珠三角仍有差距。未来需深化“融湾”合作,依托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云浮基地,推动湾区成果“落地生根”,探索“飞地孵化”模式,成为大湾区科技成果“二次孵化器”。从“政策输血”到“创新造血”,云浮印证:紧扣产业需求、打通转化链条、优化生态,才能让“实验室创新”变“市场价值”。正如曾宇飞的选择,云浮以“近者悦、远者来”的姿态,为各方人才提供“有星空可仰望,有大地可扎根”的舞台。
2025-04-21 -
西江网评丨让书香浸润云浮大地
文丨陈锐兵在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云浮市各地图书馆、书店、学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从云浮市岭南书院的“科普实践活动”,到新兴县图书馆的“典籍里的中国”主题展,再到罗定市社区书院的“亲子共读一小时”……一股清新的阅读之风正吹拂着云浮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云浮市全民阅读工作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云浮市图书馆接待读者68.3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3.2万人次。这一组数据说明云浮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农村地区的阅读资源仍然不足,一些市民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数字阅读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让阅读成为云浮人的生活日常。在市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灯光每晚都亮到深夜;在乡镇,乡村书屋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仓库”。这些便民举措不仅让阅读不再是一件“奢侈品”,而且也让阅读能够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特色阅读擦亮云浮文化名片。云浮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推动全民阅读过程中,我们更要突出地方特色。例如,可以组织“石都文化”主题书展,让市民在阅读中了解云浮石材产业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挖掘本土作家作品,让云浮的民间故事走进千家万户。多方合力共建书香云浮。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全市各级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大投入,完善阅读设施;各地教育机构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企事业单位可以设立“读书角”;每个家庭都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只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才能让全民阅读真正落到实处。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阅读应该成为365天的习惯。让我们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让阅读之风吹遍云浮的每一个角落,让书香浸润云浮的每一寸土地,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2025-04-21 -
西江网评丨以“万全之备”应“万分之一”风险
文丨刘锦全4月15日云浮正式入汛,“总雨量略偏多”“前旱后涝”“台风强度略偏强”的气象预测,为这座山地广布、水系复杂的城市敲响防灾警钟。去年西江4轮编号洪水的考验犹新,今年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复杂地形,防汛防风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唯有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才能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未雨绸缪,需从细节处筑牢防线。云浮已展开隐患排查、应急通信保障、防灾演练等主动防御,抓住了防汛“牛鼻子”。但山地洪涝、城乡内涝、山洪灾害的风险,往往藏于排水不畅的街巷、监测薄弱的山塘、应急意识薄弱的村落等“细节盲区”。相关部门应以“隐患零遗留、整改零容忍”的态度,将功夫下在平时,把责任落到基层末梢,杜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隐患。科学精准,方能把握防御主动权。市气象部门“前汛期偏少、后汛期偏多”“龙舟水接近常年”“初台略早”的预测,为防汛节奏明确了“时间表”。云浮各级部门需打好“提前量”:依托多部门联动的预警机制,让“数字哨兵”跑在灾害前,以精准预报为转移避险、物资调配争取黄金时间;针对“局地性灾害突出”特点,制定“一镇一策”“一村一案”,尤其关注山区留守群体、独居老人等重点人群,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无死角。协同共治,才能凝聚防汛合力。防汛非某一部门的“独角戏”:水利部门需巡查江河堤围与水库安全,住建部门要保障城市排水畅通,交通部门整治道路隐患,宣传部门普及防灾知识……每个环节都是责任链的关键一环。同时,要激活社区、村屯自治力量,通过常态化培训、志愿队伍建设,让群众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范”,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化防御体系。防汛“发令枪”已响,安全是最厚重的民生底色。唯有以如履薄冰的警觉绷紧安全之弦,以抓铁有痕的力度落实防御之责,以枝叶关情的温度守护万家灯火,才能在极端天气前筑牢“安全屏障”,交出让群众安心的“防汛答卷”。
2025-04-21 -
西江网评丨自动驾驶非万能 安全驾驶靠自身
文丨蔡嘉美车辆超速狂飙百公里,驾驶座上的男子却闭眼沉睡——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惊险镜头,而是广东云浮交警监控画面里的真实一幕。据“广东交警”消息,一男子在高速上边开着智能驾驶边睡觉,同时超速驾驶,开车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行程超过100公里。这场“无人驾驶”闹剧,恰似一面镜子,照出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盲区与安全意识的严重缺失。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确实为出行带来变革,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让长途驾驶不再疲惫。但技术的进步不应成为麻痹大意的温床。当前我国道路通行环境下,市面量产汽车仍处于L2级辅助驾驶阶段,系统仅提供有限的辅助驾驶功能,这意味着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接管车辆。事件中的驾驶员,显然将“辅助”误解为“替代”。当暴雨模糊传感器视野,当散落物突然出现在车道,当邻车紧急变道,这些超出智驾系统能力范围的突发状况,都可能瞬间将车辆推入危险境地。类似事件早有前车之鉴:宁波一名车主在高架桥上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车辆在撞击前未发生任何警告,正巧当时司机分神,与道路前方故障车辆相撞,致前车有人被撞身亡;安徽某电车因智驾系统误判警示标识,最终导致车辆与施工路段的水泥护栏相撞并起火。这些惨痛教训反复证明:再先进的算法,也无法替代人类对瞬息万变路况的判断。危险认知的背后,部分车企将辅助驾驶功能冠以“自动驾驶”“代驾”等模糊表述,刻意弱化“需驾驶员全程监控”的警示,让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据数据显示,超八成车主买车后未接受辅助驾驶系统培训,近半数车主选车时未收到使用注意事项介绍,还有不少人连“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都分不清楚。杜绝此类危险行为,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交管部门应加快完善辅助驾驶使用规范,将“智驾状态下分心驾驶”纳入重点执法范围;车企必须强化安全设计,用强制提醒、主动降速等技术手段倒逼驾驶员履行安全责任;而每一位交通参与者更要清醒认识到:智能驾驶是提升安全的助手,而非推卸责任的借口。手握方向盘,就是握住生命的主动权,任何时候,安全意识都容不得半点松懈。
2025-04-21 -
西江网评丨一场从“建筑本位”到“人本位”的居住革新
文丨刘锦全一场关于“住得更好”的无声革命,正随着《住宅项目规范》的落地在云浮拉开序幕。这个被称为住宅“新国标”的强制性规范,以层高不低于3米、四层必配电梯、全周期无障碍设计等“硬杠杠”规定,为城市居住空间划定了新的品质基线。当住房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这场始于数据指标的变革,正悄然改写着城市人居的底层逻辑。层高从“够用就行”到“3米起步”,丈量的不仅是空间尺度,更是生活方式的迭代。过去商品房常见的2.8米层高,让吊顶装修成了“空间压缩术”,loft(开放式垂直空间布局)设计更是奢望。新规带来的“3米时代”,恰似为生活打开了“纵向天窗”——挑高玄关成为能展示艺术作品的“收藏家”,复式隔层能承载“楼上书房楼下客厅”的空间魔术,即便是普通平层,也能通过吊顶造型营造光影层次。这种“向上生长”的空间自主权,让住宅不再是标准化的“鸽子笼”,而成为可定制的“生活福地”,呼应着当代人对居住空间个性化、多元化的深层需求。电梯配置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背后更是城市老龄化与居住公平的双重考量。四层以上必设电梯,看似简单的数字调整,实则破解了多层住宅的“适老困局”。那些曾因爬楼不便被“困”在三楼或以上的老人,那些抱着婴儿车上下颠簸的年轻父母,都将因这部“民生电梯”获得出行便利。更值得关注的是规范中“无障碍步行系统”“卫浴扶手预留”等细节,像一根隐形的线,将小区入口、单元门、室内空间串联成适老友好的“生活闭环”。这种从“建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向,让住宅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成为全龄共享的“生活港湾”。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这场住宅规范的革新,本质上是城市发展逻辑的拨正。当层高、电梯、隔声这些“硬性指标”成为住宅的“标准配置”,当“适老化”“人性化”从营销噱头变为强制要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住房品质的提升,更是城市对“人该如何生活”的深度思考。随着新规的落地,或许会有短暂的适应阵痛,但更值得期待的,是一个让每个家庭都能“住得宽敞、住得方便、住得体面、住得安心”的居住新时代——这才是“好房子”新政最动人的注脚,也是城市发展、“幸福云浮”最温暖的底色。
2025-04-15 -
西江网评丨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文丨陈树清近期,每逢周末,新兴县大江镇的一群青少年儿童都会如约来到县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在这里学习绘画、武术和编程等课程——这是“粤伴成长支持计划”带给他们的特殊周末礼物。这个由新兴县推出的公益项目,正以系统化、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为282名乡村青少年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不争的事实。在城市,孩子们可以轻松接触各类兴趣班和艺术培训班,而乡村的孩子们往往只能依赖有限的校内课程,课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正如喜欢画画的盘同学所说:“以前在村里没有专门学画画的地方。”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无数乡村孩子的心声。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在综合素质培养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明显差距,甚至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机遇。新兴县“粤伴成长支持计划”公益项目的实施,为乡村青少年儿童“走出乡村,走进县城”创造了机会,让孩子们能够真正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绘画课堂上,孩子们肆意挥洒色彩,释放创造力;在跆拳道课上,他们通过一次次出拳、踢腿,磨炼意志品质;在礼仪培训中,他们学习得体言行,提升社交素养……这些课程不仅填补了乡村素质教育的空白,更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树立自信、拓宽视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新兴县“粤伴成长支持计划”公益项目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希望。但这条道路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持续共同努力。只有当广大乡村青少年儿童不再因地域限制而错失学习机会,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获得坚实的人才支撑。我们期待,云浮各地能涌现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让教育均衡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
2025-04-10 -
西江网评丨让原创在尊重中绽放独特光芒
文丨刘锦全文艺的魅力,在于千人千面的鲜活与独一无二的灵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所以经典,正因它道破文艺欣赏的本质:个体对作品的理解如指纹般独特,而这份独特,正是文艺生态繁茂的根基。然而当下,总有人将自己的“好”当作“标准答案”,以“优化”之名随意修改他人创作,导致原创的生命力受损。原创是创作者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每处细节都凝结着独特视角与情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满纸荒唐言”织就大观园,一草一木皆藏对时代的洞察;宫崎骏在《千与千寻》里手绘光影,每道笔触都承载着对纯真的叩问。这些经典之所以传世,正因创作者保留了本真表达。若为“迎合市场”将林黛玉改成“女强人”,或给千寻的冒险强加爱情支线,原作的细腻与深刻便会在“改编”中支离破碎。现实中,此类“改造”屡见不鲜。某版《孔乙己》舞台剧为“年轻化”,让迂腐的孔乙己大跳现代街舞,将“窃书不能算偷”改成网络梗调侃,消解了原作对旧文人的悲剧剖析,这行为的背后,是对“标准答案”的迷信——总有人认为自己掌握着“好作品”的唯一模板,却忘了创作本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主观题”。创作者搭建精神框架,读者在其中共鸣想象,才是文艺互动的美好模样。“尊重原创”的核心,是守护主观表达的自由。它不要求所有人认同某部作品,而是拒绝将个人偏好凌驾于创作者原意之上。我们可以爱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但不能因偏爱而篡改诗句;可以对电影结局有不同解读,但不能强求导演重拍。文艺的繁荣,基于多元共存——当每部作品都能完整对话世界,每种表达都被尊重,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会我们在解读中尊重原作,而非肆意改写。愿我们放下“标准答案”,让原创以创作者赋予的模样绽放光彩。毕竟,文艺星空的璀璨,正因每颗星星都按自己的轨迹闪耀,从未被磨成相同形状。
2025-04-09 -
西江网评丨凡人善举奏响“善德云浮”和美乐章
文丨陈树清刚刚过去的阳春三月,正是学习雷锋精神的时节。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平凡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平凡的人和事让我们心生感动,温暖着每个人的心:3月20日晚,一名女子在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游玩时,意外落入西湖中。危急时刻,来自云浮市的青年范康泽挺身而出,在众人合力下成功将女子救起;3月25日早上,在云城区城北花坛旁突发一起交通事故,约20位“无名英雄”合力抬起近1.7吨重的SUV汽车,将被卷入车底的伤者救出……有着“中国禅都”美誉的云浮,在这片土地上,一直有勤善和美、崇尚信义的道德基因。从面对936万元巨奖彩票时毫不犹豫连夜通知中奖者,用行动诠释诚信真谛的福彩销售员袁梅连;到30年如一日拄着拐杖跋山涉水,守护村民健康的“独腿村医”郑仁才;再到凭借顽强毅力追逐篮球梦想,用拼搏精神激励万千追梦人的独臂少年张家城……一桩桩感人事迹,一件件善行义举,一个个平凡英雄,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展现了“青春云浮 善作善成”的城市品格,更凝聚着这座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善和美会接力传递,培育善和美的土壤则需要悉心营造。云浮好人辈出、感动常在,缘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持之以恒浇灌“文明之花”,缘于云浮人民敬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道德追求和行动自觉。近年来,云浮以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如今,文明种子持续播撒,道德芬芳成风化人——在今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这座城市1.8万人次投身于48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中,将雷锋精神化作看得见的温暖,用行动诠释“善德之城”。凡人善举是城市文明的最美底色,更是彰显城市形象的最好宣传。我们不仅要铭记、宣传这些好人事迹,更要身体力行向好人看齐,多做“举手之劳”的好事,多办“赠人玫瑰”的实事。当你捡起路边的垃圾,当你为特殊群体让座,当你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你同样也是这个时代文明的注脚。
2025-04-07 -
西江网评丨连续6周期获国家级认定,云浮曲棍球项目凭什么?
文丨赖秀梅相较于乒乓球、篮球等热门运动项目,曲棍球运动在国内稍显小众。然而,在广东云浮,曲棍球项目已经坚持不懈发展了20多年,并且卓有成效。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25—2028年度全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评审结果引发关注。云浮市4家单位同时入选,分别是云浮市体育中心、云浮市田家炳学校、云浮市第二中学、云浮市恒大学校,云浮曲棍球项目再上新台阶。自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中心认定为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以来,云浮已经连续6周期得到了认定。今年云浮市4家单位再次获得认定,是国家体育总局对云浮曲棍球项目发展的肯定和支持。20多年持续投入,“体教融合”创新实践,为云浮曲棍球项目发展筑牢根基。2001年,云浮市曲棍球队伍从最初仅有的50多名学生起步,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名广东省注册运动员的团队,折射着云浮这些年来对曲棍球项目发展的投入:不断改善曲棍球训练场地硬软件设施,总投资5802万元谋划建设云浮市曲棍球场项目,建设达到国际曲联(国际精英级)标准;通过构建“教、训、赛”一体化的专业培养体系,培养了崔秋霞、潘桂萍、黄小兵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不断为国家队、省队和全国各地专业运动队输送人才;积极承办高规格曲棍球赛事,做好中国女曲备战巴黎奥运的集训保障等。随着青少年曲棍球运动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云浮市体育中心等单位已成为国家曲棍球后备人才的重要摇篮,云浮也成为了十五运会曲棍球项目等高规格赛事的承办地。诚然,后备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云浮仍需以此次入选为契机,持续完善训练设施、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曲棍球人才培养机制,让云浮曲棍球项目实现从“基地”到“高地”的跨越,为中国曲棍球冲击世界舞台输送更多“璞玉”。
2025-04-02 -
西江网评丨为温氏股份“爱农守护”计划点赞
文丨陈树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保障农民稳定增收成为重要课题。近日,温氏股份推出的“爱农守护”计划,通过创新保险机制为合作农户提供全方位保障,不仅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探索出一条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此举值得点赞。不同于传统农业保险仅针对自然灾害或单一风险的保障模式,“爱农守护”计划构建了涵盖人身与财产的全方位保障体系,该计划最直接的效果是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业生产本就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养殖业受市场波动、疫病风险等因素影响较大。当农户不再为“万一出事怎么办”而忧心忡忡时,就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养殖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上,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合力,其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具有独特优势。温氏股份的实践表明,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资金投入或项目帮扶,而是要立足自身产业特点,探索长效机制。期待更多企业能够以此为范本,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核心优势,在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基础设施改善等领域持续发力,构建企业与农户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