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
百味园丨换一种方式爱父母
上周因故没带父母外出游玩,这周早早做好打算。周六一大早,电话邀约父母,准备开车去接他们。“我们今天有事,不能出去玩了。”小侄女要去参加为期两天的英语峰会,不用去弟弟家“上班”的父母,这个双休日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休息日,怎么还会有其他的事情呢?追问才知,父母想趁着难得的休息日,到他们钟爱的菜地里看看。孝顺,不光孝还要顺。于是,我立马取消外出郊游的计划,跟着父母“享受”田园生活去。老父亲拿着铁锨一锹锹地剜地,我和姐姐几次三番想换他都不愿意,担心我们不常干农活,不知道要挖多深,不知道在挖地的同时怎样适时地放进肥料。母亲紧随其后,拿着钉耙镂地。我和姐姐蹲在地头,摘辣椒。地,剜好,镂好,辣椒采摘完毕,我们又开始了第二道工序。母亲用专用的圆锤,在镂好的松软土地上撅坑,父亲负责将培植好的一畦油麦菜、上海青,拔苗、移苗,我和姐姐负责提水浇菜。很久没干体力活了,尽管只是二三百米的距离,一人一个水桶提到菜地,两三趟下来,我和姐姐已经气喘吁吁。还是母亲有办法,将铁锨柄横着穿过水桶提手,这样就可省力地抬水了。一趟趟地抬水,一棵棵地浇苗,一刻不停歇地干活,一上午也仅仅只是完成了大半。这么一小点菜地,活干起来竟会这么瓷实!平时从母亲家里拎走一两兜新鲜无比的蔬菜,咋从来都没想到父母种菜的辛苦与不易呢。到小区门口随便吃了点午饭,下午接着干活。种好,浇好,用辣椒秧轻轻覆盖在刚刚移栽过来,还经不起太阳直射的小苗上。一切就绪,我们开始收尾工作,采摘爬满墙壁的梅豆角和丝瓜。虽说早已过了梅豆角生长的旺季,但一簇簇梅豆角照样以它喜人的模样吸引着我们。低处的,我和姐姐摘;高处的,父亲用专用的钩子摘。丝瓜,是留种用的,母亲在丝瓜的一端撬个小洞,放在平展的水泥地上轻轻一磕,丝瓜仔便呼呼啦啦地从小洞中蹦出。父亲搓起来,用报纸包好,用笔标注上,装进布袋子里。一天的“战斗”,终于结束。舒展腰身后的父母,皱纹绽放成秋天的菊花,“要是我俩干,两三天也不一定能干完。你俩来助阵,怪好嘞!”父母的赞许,让我心里一下子酸涩不已。再看父母满头的白发,眼角的皱纹,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想想父母平日里送给我们的一兜兜的新鲜蔬菜,想想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我的心针扎般的难受。感谢这场“战斗”,让我享受到与家人一起劳作、聊天的久违感觉;感谢这场“战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那只顾付出却从不索取的深沉之爱;感谢这场“战斗”,让我有机会用别样的方式,孝敬父母。时代在变,我们向父母“示爱”的方式,也要改变。不光是给予父母多少物质上的东西,还要尊重他们的习惯、爱好,这样才会让年迈的父母顺心、舒心、开心。
2024-12-02 -
百味园丨落叶书店
没想到,今年秋天第一次赏叶,竟是在书店里。那是仲秋的一个午后,我去家附近的商场随便逛逛,无意间看到开了间新书店。店面被刷成了银杏黄,颇有秋天的感觉,不由被吸引着走了进去。进到里面更是大为惊奇,只见地面、书架以及读者可坐读的桌椅上,到处都洒满了落叶。原来,这是一间“落叶书店”。在常人眼里,叶子自树上落下,它的使命已然完成。最终归宿,无外街边的垃圾桶吧?可是动一动脑筋,把秋天搬进书店里,落叶便焕发出了“第二次生命”——让枯朽发黄的落叶成为烘托氛围的一种道具,我由衷发出“好美”的赞叹。踩着脚下的落叶,发出轻微的“嘎吱”声。这声音使我疑心自己是否正在一场梦中漫游。这是乡村吗?我分明闻到了花草树木的芳香味道,甚至还感觉到一阵秋风放慢了脚步正温柔地拂过我的脸……可是,我确定自己不在乡村。这间位于城市里的书店,别出心裁地将城市与乡野、人与自然融而为一。整天生活在都市钢筋丛林里的人们,干涸的心灵太需要大自然的滋润了。“落叶书店”,无疑作了一个前卫尝试的表率。我走向书架,看到每个书架都有一个定位,分别是“City”“People”“Country”“Nature”,契合“落叶书店”的风格。所陈列的书籍以摄影艺术类为主,我挑了两本,临窗而坐。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书店,光影交叠之下,时光变得从容、缓慢而闲适。我翻开的第一本书,名叫《Bright, Bright Day》,大开本,红红的封面上印着一家三口的笑脸。里面大片的留白,不规则排列着一些生活与景观的照片。图片并没有配文,一切尽在遐想中。书中特别安插了一片蝴蝶拉页,像是一个折叠的空间。“Bright, Bright Day”按字面来译,应译作“明亮,明亮的一天”,不过这本书却将中文名译成《空日》。正沐浴在秋阳里的我,想着“空日”确实比明亮更有余味。它并非指特定的某日,但又可以指代闲空的日子。于我来说,坐在“落叶书店”里读书的这一日,就是我的“空日”。拿到的第二本书,更像是一件礼物的模样,绿色系的书皮外扎着绿色的丝带,书的名字也就叫《礼物》。打开后,是一幅幅花卉图,均是一位病中的母亲所画。母亲瘫痪在床,是女儿鼓励她拿起了画笔——这本温柔的小册子,是母亲与女儿深情的交流。书的背面,是母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字迹不太规整,因为瘫痪的母亲罹患类风湿关节炎,手指无力,握笔的姿势与常人不同。可是我依然被深深地感动了,不禁想起海桑的诗:“曾经受伤的地方,纷纷开出了花朵。”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就如这些枯朽、发黄、残败的落叶铺满在书店里,谁又能说它们不美呢?
2024-12-02 -
百味园丨城市之美
在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里,男主人公高加林从农村走向城市,也由此颠覆了他的人生,后来命运又把他打回原形,从城市回到了农村。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是生活上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明显的,城市马路宽阔,高楼林立,人声鼎沸,灯火璀璨,信息灵通;农村相对闭塞,生活艰辛。而今,城市人更向往乡村生活,不过乡村更多意义上是诗化了的山水田园,庭院人家。流淌在城市上空的袅袅乡愁,有很多是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对老城老街生活的深情眺望。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城市生活流入我们的血液,在遥远的岁月里,城市也成为我们的精神原乡,升腾为集体的乡愁。生活在千篇一律像是在被复制的高楼大厦中,作为城市人,你到底幸福吗?我妈今年80岁了。10多年前,她被我接到城市居住。刚来城市的每天早晨,她都会扛着锄头到楼下花园里去锄草。这个重复的动作,是她在乡村生活了几十年后的惯性,她跌跌撞撞来到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在马路上,高一脚浅一脚地走路,完全是一副找不到自信的迷茫眼神。她常常趴在阳台上,望着老家群山的背影发呆。每当看见我妈在阳台上孤单的身影,我的心就隐隐作痛。我妈对我说,在城市,她听不见鸟鸣。在城市,她一眼望出去,是高楼与高楼的拥挤。在城市,她常常感到头晕……其实不是我妈一个人的迷茫。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很多人其实是找不到故乡的,他们的故乡就是一个漂移的巨大板块,板块与板块几乎是相似的钢筋水泥丛林。当我看到这个城市一些怀旧的老人,来到一些所剩不多的四合院门前、牌楼瓦檐下,我似乎能触摸到他们内心的隐秘,听见他们青烟一样的叹息。有所保留与整体拆迁,永远是这个城市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最后,几乎都被拆迁机器轰鸣的声音淹没。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我的梦中,常常出现青石板上的青苔,古巷子里的竹帘与飘摇的灯笼。这是我一个人停留在记忆里的黑白电影。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里每一个居民最本真的愿望。我常常想,能不能在城市里给像我妈这样的人,开辟出一小块菜园,哪怕只有邮票那么大一块,润湿一下他们的心田。幸运的是,这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的目标,这是城市居民们最美的眺望。我在苏州、大连、丽江和凤凰古城,看到绿荫覆盖下城市的淡妆,听到水声潺潺里城市的心跳,我就捂住胸口说,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是多么幸福啊。有人说,从空中俯瞰和想象:西安,是一片老城墙;成都,是青瓦下茶馆里的茶叶浮动;北京,是巍峨故宫;柔美苏州,是园林……这些从空中感觉到一个城市的景象,我想,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之一了。一个城市没有灵魂,只有骨架,遍布着荒芜的水泥森林,那注定是一个精神在流浪的城市。一个城市的遗产到底是什么?是这个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砖一瓦背后光阴的故事。城市的遗产,是要让后来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和更幸福。作家冯骥才有一年去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天凌晨在外面散步,看见一个中年男人在老建筑下反复抬头张望,原来,那男人手中拿着一块掉下来的墙皮,在观望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掉下来的,直到找到墙皮掉下来的地方,那人走上去,小心翼翼把墙皮沾敷在墙上才放心离去。那块老墙皮,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墙上掉下来的。这件小事让冯骥才感叹不已,意大利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才让那个国家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厚重古朴的建筑,他们生活在城市,是有灵魂附体的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里,我们拥有有温度有爱意的生活,也拥有缓慢的属于凝望的光阴,比如城市的绿荫,城市的古建筑遗产,城市的博物馆,城市的书香,城市绵延相传的传统礼仪文明……美好的城市生活,它也可以鸟语花香,可以闲庭信步,可以春水荡漾,可以眉目传情,可以相亲相爱。
2024-12-02 -
三江之韵丨湾边秋色
2024-11-21 -
三江之韵丨水美的路
2024年的高村采风活动,让我有机会再一次亲近水美。水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路。我觉得,水美的“出路”是从改名字开始的。看到“水美”这名字,老家在山旮旯的我不地道地笑了:“水美”其实就是“水尾”。基于对本土地理环境的熟悉,我知道这地方不会有一大片很美的河流或水泊。这个“水”,与我老家的“坑”是一个概念,“水美”,其实就是“坑尾”,水源之地。也就是说,水美是个山旮旯的地方,位于山谷的尽头处。我老家的大村子,叫“半坑”,距离水源之地,还有一半的路程。只是这半中间的地方,在外人看来已经是很严重的山旮旯了,用他们的话就是“好山坑的地方”(说话时,“好”字是要加重语气的)。有的甚至毫不客气地说那里就是“坑尾”,因为再往山谷里头,就没有村子了,我们那个大村子已经是“尽头”了,不是“坑尾”是什么?水尾(水美)大概也是这种情况。然而,水美人的思维比我们要浪漫而超脱得多。他们说,水尾,其实就是“水头”,水的源头。源头的水,最清澈、最干净、最甘甜、最有活力,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最美”。于是,他们把“水尾村”改称为“水美村”。改得太好了,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一改,把家在山旮旯的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一扫而光,洋溢出来的是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是一种超乎常人的超脱和浪漫。就改名字这一点,“水美人”就把我们“半坑人”甩了好几里路,我们是拍马也追不上的,不要说行动起来改名字了,我们连“想”的心思都没有。中国人都知道“名不正言不顺”这句古话。改好一个名字,就是开辟了一条改变命运的无形之路。说到水美人对路的选择,1947年冬天的那次道路的选择,是最值得说一说的。1947年冬,中共三罗特派员谭丕恒派中共党员叶永禄、曾七、刘石等人来到水美村设立交通联络站。水美人黄国新接待了他们,并以自己的住处作为活动场所。黄国新随后参加了游击队,带领村里群众参加革命。水美村群众在三罗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武装小分队、农会、民兵组织,革命斗争搞得有声有色,为云浮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从那时候起,水美人选择了一条光荣的革命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水美村被划评为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水美,不是一个小村,而是一个大村,一个行政村。下辖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200多人,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耕地约1000亩。水美为黄姓村民聚居地,村民是同一个太公的后人。换句话说,这里的村民,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里的人。大家庭里的人,通常有一个特点,就是团结,大家都想着为这个大家庭争光。事实也是这样的,水美人都想着为水美争光,都想着为改变水美而努力。水美这个山旮旯之地,过去是交通极不便利的。20世纪70年代,水美人用锄头挖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拖拉机路,一条坑坑洼洼的沙土路。我的一位旧同事告诉我,90年代初,她在高村镇政府工作,一次下乡开着嘉陵摩托到水美,村民被惊掉了下巴:什么?你一个女孩居然敢开摩托来水美?在村民眼中,那条机耕路,他们天天行走都得小心翼翼的,真不敢想象镇政府的年轻女同志竟然在那条不成样子的村道上驾驶着摩托进村了。路通财通。水美人深谙其义。路是有许多种的,比如门路、出路、平常通行的道路等。读书是乡下人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亲戚朋友的传帮带是打工、创业的好“门路”。为了村庄通往外界的道路,从重视孩子教育,到硬底化道路的“公路大会战”,到“以奖代补”的村道升级改造,再到“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水美人都持久地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辛劳和心血。由水美至下迳那段公路,即县道480水美段的建设,就历经了十年之久。十年接力修一路,水美人愚公般的坚持完全可以写一部很厚的传奇故事……水美人对我说,几十年来,我们好像都在修路。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水美人的坚韧。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水美人说,水美原本没有路,修得多了,路就有了;修得久了,好路也有了,而且还不止一条!而今,水美村有五条硬底化道路通往外界,其中三条县道贯穿村内。水美人现在可以骄傲地说,过去水美不通公路,现在是“五通十达”,交通十分方便,从哪个方向来水美都有路,都好走。水美村党支部黄书记的微信雅称叫“路路通”。从“路路通”仨字,我读到了水美交通的深刻变化,读到了水美人的艰辛和坚韧,更读到了一个基层共产党人十多年来的坚持和付出……在蓝坑自然村,那些新开辟的路打破了小山村的平静。那些路是由越野车翻山越岭给跑出来的。两年前,由广东天孜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风野者越野车体验基地选择了山清水秀但并不通公路的蓝坑村。基地正在建设,山沟沟里开辟出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赛道来。随着多场越野体验赛的举办,刺激的赛车视频在抖音上流传,水美的名字也随之广为流传。水美正在建设一条别样的路,这是水美人的产业旺村之路。随着这路的开建,一个文旅项目即将随之诞生。我们要离开水美了。小车平稳地在村道上飞驰。我把车窗降下来,愉悦地吸着扑进车厢的清新空气,看着车外的村景飞快地切换。我突然觉得,水美的路远不止五通十达,也远不止硬底化,她必将开辟出更多让水美变得更美的路。
2024-11-21 -
三江之韵丨寒意(外一首)
一缕清风抚摸着窗棂一丝丝凉意萦绕着书房勾起了秋的思念那一片片金黄色的胡杨那一眼望不透的青纱帐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屏障映红了冬的接力棒把寒意嵌入一道道诗行那婆娑在星空下的读书声那摇曳在月光下的老农红尘中的俊逸儒流纷纷撕下了遮羞布望着粥少僧多的尘世一次次迎合 一次次摇头四序轮回 时令匆匆浪花淘尽英雄一夜间桑枝白了头大地披上了银装绿油油的麦苗儿一个劲地笑啊 想啊不知不觉撞响了冬的交响乐那淡淡的寒意 抑扬的弦律打断了冬的惆怅时代的老农那个年代的老农扛着锄头 牵着太阳在广阔天地里抗争黑黝黝的脸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春秋那个年代人们以集体经济为荣睡在禾下 吃在田埂那么执着 那么任性日夜守望着深爱的土地憧憬着风调雨顺憧憬着五谷丰登憧憬着庭院深深憧憬着儿女们进城风生水起 大展宏图那个时代的老农肩负着民以食为天的使命带着时代的特征默默地奉献 徐徐地前行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2024-11-21 -
三江之韵丨遇见
那天我走进你的书房书桌上一对镇尺压着一张信笺上面只有两行字选择了烟火才学会了砍柴字迹娟秀分明是红尘外的女子可以听雨吟诗可以焚香煮茗只是为了生活扛起了墙角的扁担于是一头挑着昨夜的星辰一头挑着今朝的月色身后洒落一地的幽香我拿起笔在信笺上添上几句心若灿烂世间所有的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2024-11-21 -
三江之韵丨许我一窗明月
寂夜,静坐于窗前,将心情交予文字,视线透过玻璃窗延伸至无边而深沉的夜幕。一勾斜月洒下清辉,给这静夜下的大金山蒙上一层神秘的白纱。月亮,总带着些许冰冷的颜色,自古以来是众多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明镜”是月亮。“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冰轮”是月亮。“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玉蟾”还是月亮。月亮有着诸多雅称,我钟爱“冰轮”一词,因它将月的清冷嵌入静夜,一切归于沉寂,只留月华皎洁铺陈于我波澜不惊的心情。人生无常,月有四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月照江,宏阔渺远;“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夏月扶风,暗香盈袖;“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秋月凝寒,露湿青衫;“月映雪时梅更好,梅横月处雪争明”,冬月孤冷,寒梅傲雪。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季节变换,景已不同,心境也会随之改变。人生四季,亦然如此,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处于不同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感悟。原本得到的可能会失去,原本失去的可能会失而复得,一切似乎冥冥中已有定数。可以确定,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条直线,毫无波澜,如果那样,人生也将索然无味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盈则亏,“满招损,谦受益”蕴含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凡事不能太圆满,水满则溢,凡事过于苛求,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使人陷入无尽的痛苦。“人生哪有多如意,凡事只求半称心”,知足常乐,也不失为一种睿智的人生哲学。很多时候,我在想,人只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人生旅途中,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以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终将离我们而去。因此,相遇是一种缘分,相爱是一种修行,相离也是一种必然。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善待遇见应当是最好的选择。许我一窗明月,我愿将它永远定格心间,任流年洗净铅华,经年流转,月辉依旧,纵使世事变幻,持一颗素心,不争、不怒,期许岁月静好。
2024-11-21 -
三江之韵丨归乡荷花香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广州。一个周末,归心似箭,我干脆向公司请了两天假,坐上了回家的高铁。“郁南,我回来了!”回到家乡——郁南县都城镇,我习惯地发了条朋友圈。马上,我的发小阿博就给我发了个视频,配文:“留得残荷听雨声。”视频里,是一池残荷。它们褪去了夏日的热烈与喧嚣,变得格外宁静而深邃。细雨绵绵,秋风飒飒,残荷轻轻摇曳,仿佛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反正都回来了,明天赶紧来我们村玩玩。”阿博又发来一条消息。以前,我们上同一所中学、大学。毕业后,我选择留在广州,他却回了老家的村子,成为了一名驻村干部。“别逗了,才下过雨,你们村那条烂路……”往事又涌上心头:初中时,我周末骑自行车去找他玩。路上一片泥泞,我见状只好下车推着走,结果一个脚滑,不但摔在烂泥里,头还磕到自行车上,撞出一个大包。“放心,你只管来,保证不会像初中那样。具体情况,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他历来靠谱,于是,我答应了。第二天天一亮,我便骑上父亲的摩托车,到街边小店吃了一碟正宗云浮肠粉——在广州可没有这样的口福,尽管那里的肠粉配料丰富,却总不是家乡的味道——随后开足马力,奔向阿博所在的村子。骑着摩托车,穿梭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我仿佛融入了这片无垠的绿意之中。晨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身上,带来丝丝温暖而不燥热。耳边是风的呼啸,夹杂着亲切的粤语和老牛的哞哞声。这里,就是我的天地!我已经多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在广州,在逼仄的地铁里,除了那小小的窗户和千篇一律的到站播报,还有什么呢?哪里比得上驰骋在家乡的乡道上呢?在这片原野里,身体和心灵,都是自由的。一转弯,是一条崭新的柏油路——这不就是我当年摔倒的那条路吗?!原来道路硬化工作做得这么好!路都这么漂亮了,那他们村怎么样了呢?怀着兴奋的心情,我一拧油门,向前冲去。接近村口,便看到阿博在向我挥手:“怎么样,没骗你吧,前几年搞了道路硬化,到了水果成熟的时候,一辆辆农用车往外运果子,再也不愁水果烂在地里运不走了。”停好车,阿博便领我参观他们村。他正得意地介绍村里洁白的房屋、小而美的庭院和崭新的运动设施,却被我无情打断:“欸!那……那些全是荷花?”我瞪大了眼睛,指着村里好几池荷花——面积这么大,简直是好几“湖”荷花。“对,全是荷花!我们村‘两委’不知道费了多大工夫才建起这个种植基地!”他洋洋得意。“你小时候不是瞧不起荷花吗?转性了?”上学时,有一段时间我俩同桌。语文老师讲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联诗时,我心驰神往,对他说:“要是以后能在村里的池塘种满荷花,那该多好啊。”当时的阿博不屑一顾:“切,中看不中用,又赚不了钱,不如养鱼。”看着大片的荷花,阿博挠了挠头,说:“当时还小,不懂。现在打造了这个生产基地,能收获莲藕、莲子,不少村民都增收了。你来得不是时候,盛开的时候,不少游客专程来我们村旅游,可热闹了!”我的眼前忽然出现这样一幅景象:夏日炎炎,一片辽阔的荷塘,荷叶连天,碧绿如盘,托起朵朵娇艳欲滴的荷花。游人如织,穿梭在荷塘边的小径上,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欢声笑语回荡在四周。村民与游客和谐共处,他们或热情地指引路线,或分享着自家的农产品,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稻浪随风轻摆,整个乡村氤氲在稻花的香气中。阿博的家里,有一张荷花盛开、游人如织的照片,他让我在照片后面写几句话留念。半晌,我在照片背面写了首《菩萨蛮》:荷湖千里佳人镜,红衫翠袖亭亭映。游客逐波来,欢声动四隈。村风携酒酽,稻浪摇晴晚。何处不风光,乡间景自长。
2024-11-21 -
风铃丨观察日记: 我的黄豆发芽了
10月13日 星期日 晴为了连续几天观察黄豆发芽,今天我向妈妈要了一粒黄豆。我先把它装在一个饮料瓶里,然后去卫生间接了一些水。起初,那粒黄豆在水里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似乎在说:“哈哈,在水里真好玩!”过了一会儿,它渐渐沉到了瓶子下面。它仿佛又对我说:“我累了,让我休息一会儿吧!”于是,我用湿布把瓶口盖上,让它休息几天。10月14日 星期一 阴黄豆的表面已经逐渐褪去原来的浅黄,慢慢地转为嫩白。其中的一个角开了一个小口,估计豆芽明天就可以长出来了。我把瓶子拿到厨房,小心翼翼地把原来的水倒掉,换上新水。这时,它仿佛自信地说道:“小朋友,等着瞧吧,明天,你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我!”10月15日 星期二 晴今天一放学回家,我就跑到瓶子前,迫不及待地看看我的黄豆怎么样了。只见黄豆开口处已经长出了不到一厘米的细芽,是嫩白色的,头上还戴了一顶黄色的小“帽子”,样子十分有趣。我猜测,可能是因为黄豆发芽时,嫩芽顶破了黄豆的外壳,所以才形成了这顶特别的“帽子”。10月16日 星期三 晴今天,豆芽的长度已经长到二三厘米了,而且是略微弯曲的,像一个可爱的大逗号,又好像壁虎的尾巴。豆芽的上半部分是嫩黄的,下半部分是白色的。这粒黄豆张开它带着豆芽的面容,仿佛在向我炫耀:“你看到我的本领了吧?”我希望,以后这颗豆芽能长得更好,结出很多的黄豆来。【作者】云浮市第三小学 杨宜之
2024-10-28